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这篇文章是之前分享《十个必须知道的哲学概念》的前言。
今天想旧文重新分享,希望有bro喜欢~
正文
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,在他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两句话:
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
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,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
不过要改变世界,首先要解释世界。毕竟谁定义了一切,谁就拥有了一切。
对于个体而言,我们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和使命,但学习哲学可以带来个体的慰藉——哲学在我们被命运无情抓起,于高空自由落体时,给予我们软着陆。
小懒喜欢一句话叫目光放远,万事皆悲,既然万事都逃不过悲戚的结局,那当下的痛苦似乎也没那么特殊。
当我们求而不得的时候,就会想起罗翔老师说的那句我们太有限了,我们只能做觉得对的事情,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。
人生是偶然的,我们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(笛卡尔言)。我们无法对抗这种偶然性,却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增加对现实的感知。
罗翔在《圆圈正义》这本书里提到:
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, 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伟大哲学观念的影响,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想法不过是前人的观念, 后人往往只是在啃食这些伟大观念的残羹冷炙。
中国的哲学教育,小懒认为更多的是哲学史的教育,告诉你哲学家们的生平,他们提出了什么理念,然后背起来准备考试就行。
哲学充满着思辩,普通人可以在哲学思考里收获一点对人生的意义的诘问。
如何训练我们对哲学的思考,我认为是存在与死亡。
这里小懒通过加缪的两句话来解释:
- 我的灵魂离我如此遥远,而我的存在如此真实 (来自《局外人》,不过小懒这里用的是电影《超脱》对原作的翻译,加了额外的注解)。
自我意识和存在性的反思,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现实生活的割裂。
存在主义让我们考虑虚无,荒谬和焦虑,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常态。
叔本华那句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,得到满足就无聊,人生就钟摆,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,结合王尔德说:人生有两大痛苦,一个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,另外一个是得到了。
大概智慧就是矛盾的代价,理解我们的存在性和我们的自我意识,可以让我们不那么浑浑噩噩。
还有一句话是:
-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zi杀(来自《西西弗斯神话》)
当我们问活着的意义,其实就是在问“我不去死的理由”。
我们中国人对死亡的话题很忌讳,孔子一句“不知生,焉知死”更像劝我们活明白了再说。可我却觉得我们可以勇敢一点。
正如罗翔在《圆圈正义》里提及:人类有三种事情无可避免,一是苦难,二是死亡,三是邪恶。
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死亡是一种消解,湮灭,博尔赫斯说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一样。
我很喜欢刘慈欣在《流浪地球》里对于死亡的比喻:
——“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,忽然迎面遇到一堵墙。这墙向上无限高,向下无限深,向左无限远,向右无限远,这堵墙是什么。”——“这墙,是死亡。”
思考死亡带来的虚无,使我们成为乐观的悲观主义着,既然一切都会湮灭,那不如活好当下。
还记得上面小懒说的目光放远,万事皆悲么,它的下一句是:
目光放近,则自应乐观,以求振作
- 作者:小懒人
- 链接:https://lazybook.fun//article/lazytest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