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公众号懒人找资源
逆袭:只是成年人世界的童话
逆袭,动词,指防御时以小部队进行的反击,也指侵扰、侵袭。在网络上它是一个流行词,转意为在极度困难的逆境之中,转败为胜。
成人世界里三个童话,分别是:逆袭、暴富和爱情。这三个童话每天都在流传,大多数人都深深相信,或者不得不相信。然后每个人都听说过一两个例子,甚至和自己距离很近,但是从未发生在自己身上。所以,我认为它们都是成人童话,成年人在心理上需要它们,所以它们也就越传越真。
但我认为不存在什么逆袭,或者可以这么说,真正的逆袭不是众人想要的东西。人们喜欢逆袭,是喜欢它的戏剧性。弱胜强,败转胜,本身就有很强的观赏性,所有的商业电影和电视剧里都有这种逆转,否则观众就会走开。可惜,
人生不是影视剧,人生最好也不需要那么多戏剧性。
在过去,我分析过许多所谓的逆袭故事。发现之所以人们会觉得那是逆袭,是因为他们只看一个人人生中的一小段,就是这个人浮出水面到逆袭成功这一小段。于是,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:这是一个和我自己一样的无名之辈,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,一下子就大获全胜,变成了人人仰望的对象。
前几年在互联网行业火爆的时候,这种故事很多。一般发生在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突然拿到大笔投资,或者突然被巨头收购的时候,人们就会感叹某某逆袭成功,就此上岸。但是每一个案例拿出来分析,都会发现所谓的逆袭并非从天而降。
在他们浮出水面之前,往往都经年累月地进行了大量的尝试,而且也经历过很多次失败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,而是依然在努力争取胜利。
在一系列的小成功之后,他们终于累积了足够的能量,终于创造出了一次大型成功。
2014 年,Facebook 突然斥资 190 亿美金收购新兴的手机通讯软件 WhatsApp。最让人们兴奋的是,他们找到了 WhatsApp 的创始人布莱恩 · 艾克顿(Brian Acton)在 2009 年发的一条帖子,内容是说他向 Facebook 求职,但是遭到了拒绝——这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:一个沉默内向的程序员,向伟大的 Facebook 求职,结果 Facebook 傲慢地向他关闭了大门。5 年之后,程序员带领着一支小团队,凭借自己开发出来的新软件,让 Facebook 为自己当年的眼光问题付出了 190 亿美金。
我去查了一下艾克顿的履历表,发现他毕业于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,修的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斯坦福计算机系。毕业之后从罗克韦尔这种老牌公司起步,进入苹果公司,经过 Adobe,在 Yahoo 一口气扎下去 9 年。从软件工程师开始做,一路做到了 Yahoo 公司的工程副总。而且在 2006 年担纲 Yahoo 的 “巴拿马计划” 总架构师,统领全球超过 500 名以上的工程师组成的虚拟团队,按照时间进度和项目计划进行开发,从头到尾完全重构了 Yahoo 的广告搜索系统。
在 2009 年,他去 Facebook 应聘,不是去做一名程序员,而是想要成为 Facebook 的副总——哪里有什么逆袭,他只是从一座人生巅峰去往另一座人生巅峰。人们看到的只是 190 亿美元的金额,却看不见他在 Yahoo 的 9 年,看不见他的斯坦福岁月。当然我也能理解,因为一旦人们知道了这一切,那么整个故事就失去了戏剧色彩,从凡人的逆袭变成了学霸的连胜,没有人想看学霸的连胜。
类似的故事有很多,分析人物背景和个人经历大多都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:
人世间的事,从来都是有备而来,厚积薄发,没有什么籍籍无名,一夜逆袭。人们喜欢逆袭的部分,但恐怕不喜欢前面的沉潜多年,积小胜而成大胜的那一部分。
喜欢看逆袭故事,这没有什么问题。而相信逆袭故事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这代表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存在某种一厢情愿的误解。在今天这个世界上,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有才华而不被发现,有成绩而不被承认,一直存在于社会看不见的边缘地带,直到有一天自己的成就突然获得认可。觉得之前看不见,那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而已。最新的例子是发现信使 DNA 的过程,也就是使得新型 mRNA 疫苗成为可能的第一人,女博士卡塔琳 · 卡里科(Katalin Kariko)的经历。她之前虽然在学术机构坐了多年的冷板凳。但是她的发现一经公布,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(BioNTech )立即就雇佣她成为公司副总裁——德国人知道这个科学发现的商业潜在价值,也知道这位女博士的个人价值所在。
逆袭就是个故事,是成人童话。
是否相信逆袭,把成年人分成了两类。一类成年人是通过世事去了解世界,会把世界和人生视为复杂的、曲折的、多变的、琐碎的、低效的,有时候是盲目探索的,有时候是运气主导的过程。另一类成年人是通过故事去了解世界,那么世界和人生是清晰的、简单的、直线的、稳定的、宏大的、高效的,主人公凭借坚定的意志朝着一个方向努力,然后就自然地取得了成功。当然,我要承认后者更容易为人所理解,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。努力付出就可以得到,这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一个叙事逻辑,而且非此不可,否则自己对人生就会陷入怀疑。
但我还是认为前者更好,因为
知道世界是这个样子,人生是这个样子,还是决定要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向走,那么你会走得更加坚定,更加清醒,也能承受更多。
而所有的好故事从来都是一种现实的隐喻,需要解读才能够获得其中的真意。但是,解读隐喻这件事情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实在是太困难了。人们更喜欢通过字面的意义进行理解,这样反而距离这个世界的真实变得更加遥远。
最后,在真实的世界中,布莱恩 · 艾克顿(Brian Acton)是 WhatsApp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。他还有一位搭档,叫作杨 · 库姆(Jan Koum),公司被 Facebook 收购之后,他获得了 97 亿身家。当初他和艾克顿一样,都向 Facebook 求职,同样都遭到了拒绝。但是,你可能对这个人毫无印象对吧?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他遭到拒绝之后没有公开说过一句话,发过一个贴。所以,他就无法进入一个广为传播的逆袭故事。
欢迎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
- 作者:小懒人
- 链接:https://lazybook.fun//article/23051902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